
地址:山东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香江西街00800号
联系电话:0536-2096666
E-mail:shengwei@sanvy.cn
山东胜伟盐碱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位于国家级山东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国家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盐碱地改良专家,山东省农业龙头企业,是国内唯一的“中国盐碱地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国知字2015037)”理事长单位。公司是国家盐碱地修复及植被构建研发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平台。建有院士工作站、山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公司是碱地生物改良与循环农业领军企业,致力于推进农林牧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企业先后在山东、内蒙古、江苏、陕西、黑龙江承建实施“潍坊滨海白浪河入海口生态示范带工程”、“盐碱地治理-种植-养殖-还田-景观绿化体系”、“内蒙河套盐碱地工程-生态治理和高效粮经生态产业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江苏沿海滩涂快速改良和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延安南泥湾特色小镇暗管排水系统工程”、“黑龙江苏打冻土盐碱稻香新作为示范区”等重大项目。
公司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一支涵盖土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市政工程等多学科的高学历研发队伍。聘请赵其国(中国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劲松、逄焕成等多个土壤改良及盐碱地治理专家,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16年获得潍坊市发明专利一等奖。截至现在,拥有各项专利达260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五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公司和山东省林科院、青岛农业大学、潍坊职业学院共同申报了“抗盐抗逆观赏植物良种选育与栽培示范”,和青岛农业大学作为共同承担单位,申报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进行盐碱地绿色开发。
2018年2月份完成的“盐碱地改良中的工程化学生物等多技术集成与应用”六大技术体系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通过世通质量认证体系,获得GB/T24001 -2004 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GB/T19001-2008 idt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快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方法研究,矢志成为全球领先的盐碱地产业生态运营商,将闲置了千万年的盐碱不毛之地复育为生态宝地,增加国家优质土地资源存量,“用实际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吉林农业大学坐落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省属高校,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吉林农业大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经、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基地。
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和1个直属教学部门。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185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5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首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513人,其中,本科生15401人,硕士研究生2594人,博士研究生297人,留学生221人;在校函授生3152人。现有6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品牌专业;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73个。2001年和2007年在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前列,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现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15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56个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15项,科研经费达到10.08亿。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4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主办期刊《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分别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形成了以校地合作的"安图模式"、校村合作的"民乐模式"、校企合作的"博瑞模式"和国际合作的"赞比亚模式"为标志的科技服务体系,累计创造技术增收200余亿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赞比亚等国家的79所院校、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联合开展合作办学,是中国政府和吉林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学校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作为中方实施主体大力开展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是首批承建农业农村部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项目中方单位;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
学校占地1353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19公顷,教学、科研基地1034公顷,总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亿元,图书馆藏书285万册。学校与5A级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相毗邻,校园规划别致,景色怡人,素有“花园学校”之美誉。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0余万优秀学子。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吉林省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并作为全省高校系统唯一代表被评为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突出"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的办学特色,立足轻工、服务社会,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输送各类人才12万余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拼搏进取,展现了科大学子内敛、踏实的精神品质。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天津科技大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教育协调发展。拥有60个本科专业,建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3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依托重点学科形成了生物发酵、食品科学与工程、造纸工程、海洋科学与工程、化工、包装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一批全国领先的特色学科专业。建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7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建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7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校建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天津市唯一一个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食品营养与安全、工业发酵微生物和1个教育部食品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中科院等单位共建"工业酶"、"制浆造纸"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有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工程实验室,4个天津市工程中心,1个天津食品安全低碳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战略研究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按照学校"顶层设计"的要求,大力推动实施"强校计划",已逐步构建了"政策、平台、项目、人才"四位一体的科技工作创新体系,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首获2015年中国专利优秀奖。科研项目不断攀升,标志性的国家科技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领衔的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均实现首次获批立项资助。科技平台持续发力,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达到24个,是天津市唯一获准成立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高校,获批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有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法国国家药学院、巴黎第六大学共同建成"中法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学校先后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50余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1000余场。学校与河北、青海、江西、海南、云南、内蒙古、福建、山西、江苏、新疆、山东、广西、西藏等15个省、自治区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于2014年成为"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首批会员单位。学校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津南、东丽、武清、宝坻、蓟县等区县签署了科技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与相关区县300余家企业促成科技横向联系,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2015年《天津科技大学学报》首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知识产权工作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获批"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成为全国8所试点高校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团队先后为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西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技术培训。淀粉酶、酵母等关键技术在山东、湖北等省份已经实现产业化,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盐田设计开发技术进军西藏,为西藏地区盐湖化学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将继续紧紧围绕"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学校"顶层设计"规划目标,努力推进"强校计划",实施创新驱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原名河北省农垦科学研究所亦称河北省稻作研究所,坐落于渤海之滨,始建于1956年,行政隶属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是我省唯一以滨海农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承担着我省滨海地区适宜作物如水稻、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的品种选育、引进与筛选,盐碱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涉及农垦事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务,为河北滨海农业发展以及农垦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现有在职职工56人,其中正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19名,省突贡专家1名,研究生1名,在读研究生6名。拥有土地1915亩,固定资产达603万元。现有学科:水稻育种、栽培、旱稻及旱作物研究、盐土资源开发、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园林绿化。先后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仅获奖成果就达91项次(其中省部级39项次),其中50余项次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仅水稻品种选育一项就有31个品种通过河北省审定,其中垦育12、金穗8号、2016等5个品种由于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抗性强等突出特点,通过国家审定。
2005年10月,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开发建设曹妃甸工业区的总体战略部署,省农科院与唐海县政府在唐海县共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465万元,进行了水电路实验楼等基本建设和试验示范,基地突出显现其四大功能:一是作为具有湿地功能的传统作物水稻良种繁育;二是水改旱新技术、新作物、新成果的引进转化(包括能源作物);三是绿化苗木的引进与筛选;四是无公害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的引进示范。2007年起,为促进与当地经济的有效对接,在唐海、滦南、丰南等地建设了十一个辐射基地,及时有效的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2008年成立了以孙昌禹同志为首席专家的滨海农业研究团队,团队任务:发挥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我省滨海区域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特色节水水稻、高效耐盐旱作物、耐盐特色蔬菜、滨海绿化植物引选与生产,河北滨海盐碱土壤质量评价与高效利用,沿海湿地保护与生态植被修复工程技术等研究领域的科技攻关。 随着我所研究领域、服务范围逐步拓展,所领导班子将结合自身优势和所处地理优势,紧紧围绕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以及环渤海经济隆起带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与科学发展,带领广大职工,继续发扬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既立足滨海自然生态优势,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又利用现代农业理念,为“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逐步把我所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学习型、和谐型科技经济强所。
新疆农垦科学院是兵团直属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也是兵团最高学术机构,院下设作物研究所、棉花研究所、机械装备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水利土壤研究所、林园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分子农业技术育种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河子)、农业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疆兵团绵羊繁育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新疆农垦科技》编辑部、新疆农垦科技咨询中心、试验场和附属中小学等单位。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节水试验基地1个、国家棉花工程中心良种繁育基地1个,国家挂牌重点领域有:绵羊育种、节水灌溉、农产品监测、优质棉基地、农业信息化5个领域,兵团级学会1个(兵团棉花学会)。
新疆农垦科学院农田水利及土壤肥料研究所是兵团唯一从事节水灌溉、土壤肥料、土壤改良和土壤农化分析研究的专业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高专业职称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人,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研究所下设2个重点学科—节水灌溉、土壤肥料和1个土壤肥料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的技术依托单位之一和“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试验基地。
建所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节水项目在内的一大批国家、自治区和兵团的重大科研攻关课题,共取得科研成果40多项,其中部分成果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有3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多篇,撰写并出版《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新疆垦区盐碱地改良》、《棉花科学施肥与棉田培肥》等4部专著。绝大部分成果已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所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力度,除完成好各项科研任务外,还对外承担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以及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工作,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研性研究报告;研究开发出了兵团第一个“棉花平衡施肥专家咨询服务系统”,现已发展到现在的单机版、网络版的“FertGIS平衡施肥专家决策系统”,并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开展复混肥、各种作物专用肥、微肥的研制开发和测土施肥、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承担土壤农化分析、化验人员培训和化验室建设等服务工作。
江苏华之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全球首个“世界长寿之都” 古称“通州”的南通市,是江苏唯一一家集盐碱地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工艺生产、资本投资、运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型专业型企业。以雄厚的资金为依托,设立盐碱地专项基金,整体打造盐碱地生态有机系列产品,提升盐碱地综合价值。迎合国家沿海开发和西部开发两大战略契机,有机改良盐碱地,打造绿色有机农业。沿海防护林的缔造者、综合运营商,打造沿海“绿色长廊”是华之林的使命。让更多的盐碱地变成良田、让更多的荒山变成森林氧吧,华之林为此而奋斗。
青岛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工、理、经、管、法、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设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药学院、合作社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体育教学部。举办77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290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62人,博士574人,硕士761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11人,入选教育部、科技部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6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博士生导师24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8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50人,有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兽医生物技术科研团队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学校拥有国家发改委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全国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中国农产品流通与经纪研究院暨青岛培训中心、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等8个国家级研发与培训基地,参与建设了国家小麦玉米工程实验室,牵头和参与建设了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拥有8个山东省重点学科,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青岛市重点学科,15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2个研究所、4个中外合作研究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42项,科研经费达4.9亿元。其中国家级课题311项,省部级课题551项,年度科研经费连续4年突破1亿元。“十二五”期间,审定植物新品种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3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27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10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生物制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机械装备、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山东泉林集团始建于1976年,是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以本色系列纸品和黄腐酸肥料为主导产品的大型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公司通过了国际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三合一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认证,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第一批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全国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全国环保印刷纸张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中国造纸行业十强企业,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全国轻工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山东省企业管理奖”、“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实施传统秸秆制浆造纸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逐步探索构建的以秸秆资源高值化深度利用为核心的新型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基本内容是:应用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从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中分离出黄腐酸和纤维素,黄腐酸用于生产系列高端肥料回馈农田,纤维素用于生产系列高档本色纸制品或乙醇。该模式将秸秆资源以“肥料化”、“原料化”实现秸秆高效综合利用,突破性从秸秆中提取黄腐酸,为实现黄腐酸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一揽子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碳减排以及作物品质提升、增产,减化肥、减农药、土壤退化及污染治理等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一系列突出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产业方案。
今日的泉林纸业正在积极发挥资源、技术、市场等多方面优势,立足于高档秸秆浆制品制造基地、黄腐酸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秸秆制浆造纸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着力打造一个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综合效益显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行业的优化升级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山东泰然新能源有限公司始建于2011年12月,隶属于山东泰然集团,位于陈官循环经济园区,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160亩,公司33万吨/年秸秆热解制生物燃料项目是以生物化工及生物燃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该技术已获16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和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该项技术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制混合下行循环流化床作为热解反应器,具有反应时间短、热解效率高和生物燃料收率高、能耗低的特点,工艺成熟、操作简便,运行安全可靠,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化生物燃料装置。大力发展秸杆快速热解制生物质燃料技术符合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支持,而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影响双重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产的初级生物燃料,由于不含硫的特点,可替代重油燃烧,从而降低二氧化碳及硫的排放量,对缓解温室气体减排具有战略价值。其次深加工后的产品在粘合剂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由于提取自纯天然植物,安全不含甲醛等污染物质,是理想的粘合材料。同时其副产的木希液及其提取物、生物质碳粉、生物质硅钾肥等在医药应用、生态农业、渔业、养殖业、 花卉种植业、污水治理、土壤改良等方面应用十分广阔。本项目的顺利投产可解决农村农林废弃物的利用难题,既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部分石油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又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环境。其市场前景广阔,已经引起国家林业厅、科技部、工程院等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3500万元。
我们山东泰然集团已经投入上千万元开展木酢液用于生态农业的各种研究,并与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辽宁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开展起了大范围的技术合作。 我们虽然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但单靠自身的力量毕竟是缓慢的。在此,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得到我们省农业厅的重视和支持,为我省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12月30日,由青岛农业大学与东营市合作共建。
中心将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目标,依托学校的人才技术支持,积极创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发展技术,以推广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整个东营市,为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东营市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是由青岛农业大学与山东丰源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利津田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参与中心建设的多位专家,目前已承担1项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及盐碱地综合改良、耐盐碱植物选育、绿色无公害蔬菜培育等多项课题;组织开展了多功能保水剂、盐碱地改良剂、微生物菌肥等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应用示范。